游黄陂,访红安!打卡红色之旅!

2023-09-04 08:57
941
木兰故里,大美黄陂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


一方红色沃土,孕育革命精神。

黄陂是木兰故里,也是红色沃土。近代革命斗争以来,黄陂区是全国最早感知革命风潮并积极响应和行动的地区之一在黄麻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都能看见武汉黄陂人活跃的身影。

 武汉抗战第一村---黄陂区姚家山村

中国第一将军县,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红安,原名黄安。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孕育了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223位共和国高级军事将领,以“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响誉神州;这里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部队,谱写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

 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黄陂、红安,红色血脉一脉相承。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播撒红色火种,点燃革命星火,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如今,在黄陂、红安的红色热土上,我们依然能追寻到许多革命先烈的历史足迹。游木兰故里黄陂,访将军之乡红安,一起打卡红色之旅~

木兰故里 红色沃土

塔耳岗散播革命火种

木兰乡原称塔耳岗乡,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东北部,东南与蔡榨街、王家河街接壤,东北与红安县交界,西与长轩岭街毗邻,西北与姚集街相连。辖区内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木兰湖宛如明珠镶嵌其中, 湖水宽广清洌,岛屿星罗棋布,湖汊美不胜收。

塔耳岗是块红色的沃土,钟灵毓秀物华天宝的土地滋养了陈金台、焦恒田、江莲伢等一大批英雄儿女,走出了杜义德、陈福初、袁学凯等7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李先念同志是塔耳岗地区的革命播火人。他出生在黄安县(今红安县)高桥区九龙冲李家大屋。李家大屋距黄陂塔耳叶家田仅五里多地,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同属(黄)陂(黄)安南县管辖。

土地革命时期,李先念利用跟袁学福学木匠手艺为掩护,在塔耳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新四军第五师第六大队在塔耳地区打击日寇。

塔耳地区现存李先念木工房旧址、七七报社旧址、英雄树旧址、少共纪念碑、塔区苏维埃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


这片红色的热土,养育了一位位英雄儿女。在李先念同志的引导下,杜义德、陈福初、袁学凯、唐凯、陈庆先等塔耳岗地区穷苦农民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自由和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革命烽火燃遍木兰山

1927年10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吴光浩(原名吴光皓,化名陈新,湖北黄陂人)等人到黄麻地区组建了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黄安、麻城两县的武装起义,并任命吴光浩为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同年11月上旬,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由潘忠汝湖北黄陂人)、吴光浩湖北黄陂人)、戴克敏(湖北红安人)等人组成的黄麻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统一指挥黄麻起义。

黄麻起义后期,由于敌人的疯狂反扑,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壮烈牺牲,副总指挥吴光浩率领仅存的72名鄂东军战士和党政人员,杀出重围,由黄安转战黄陂木兰山,并根据中央指示,将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并成立了相应的党组织。

从此,这支队伍以木兰山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这是中国革命处在最低潮时期,保留下来的最为优秀的革命火种,为后来在这里形成全国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组建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红军洞”隐于木兰山北面的悬崖峭壁之上,当年,吴光浩、戴克敏、陈再道等人就常常隐蔽于此,开展游击战争。洞内迂回曲折,塑有起义军官兵的彩色塑像,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神情严肃。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元帅为木兰山专门题词:“木兰山的革命烽火燃遍了大别山”,是对木兰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恰如其分的评价。


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

姚家山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群山起伏,地势险要,是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享有“武汉抗战第一村”的殊荣。


作为黄陂北部门户,南距武汉市中心90公里。1941年至1946年,新四军五师司政两部常设在此,姚家山新五师司政机关旧址作为新五师和鄂豫边区党委机关驻地,也是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70多年前,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进驻姚家山,驻扎6年,艰苦奋斗。在姚家山村两万亩土地上,处处留下红色的足迹,设在村内的司政大礼堂、参谋部、后勤部、枪械所、李先念故居等7处革命遗址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近年,姚家山大力开发红色资源,设立红色影像体验馆、红色图书馆、红色音乐馆、农耕文化馆等7个各具特色的红色体验馆,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点击红色旅游地图即可查看黄陂红色旅游点

将军故里 英雄红安

黄麻起义的策源地

1927年10月中旬, 中共湖北省委先后派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黄安)、麻(麻城)地区加强起义领导,成立了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组成了以黄陂人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起义的准备。

同年11月13日,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近3万农民在黄麻起义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这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长江以北地区领导的最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鄂豫皖苏区的摇篮和中心

1930年6月,鄂豫皖边特别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旋即由光山南部迁入红安北部山区;特苏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至1932年6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面积已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形成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的孕育地

红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红四方面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在这里重建,红二十八军在这里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是新四军四个支队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这片红色的土地走出了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王近山等61位共和国开国将军两百多位共和国的高级干部和将领。1985年,徐向前元帅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两位国家主席的故里


董必武

李先念

董必武于1959年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家副主席,连续担任两届副主席的时间长达16年。1972年2月,董必武出任国家代主席。

李先念于1983年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从“黄安”到“红安”

红安原名黄安,黄安在大革命前有48万人,到1949年解放时只剩下34万人,14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登记在册的黄安烈士就有22552名。即,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属红安籍,红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烈士的鲜血,红安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为了纪念这片曾被革命先烈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中的辉煌历程,1952年9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将黄安更名为红安。这是唯一一例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


踏足荆楚大地,鲜艳的红色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英雄的精神在这里传承不息。游木兰故里,访英雄红安,来一场探寻红色记忆之旅,追溯先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

图片来源:最红安/黄陂融媒等

END